象外之境,“象”为图像、图式或与美术创作有关的事象;“镜”为意境、境界,泛指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品格。
杨思陶的作品让画界熟知,并非是他的版画或油画,而是他的素描。作品集中的反映了他对造型的把握和表达的独到理解。此后多年,人们突然发现,素描其实可以用来探讨艺术的本质,素描本身有丰富的表现力,换言之,素描就是艺术。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国内各大美院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他们都是些阅历丰富、身份多样的甚至已有相当成就的艺术青年。因为“文革”大学停办让他们失去升学机会,将他们推向社会底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还因为“文革”让他们有了比其它年代更多的参与艺术实践和接触艺术门类的机遇,在一个艺术完全沦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时代,美术以其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和有效性,在各种“运动”中扮演宣传鼓动的角色,艺术青年从中得到的锻炼和享受的待遇超乎寻常,拥有一技之长是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存之道,掌握美术技艺的人受到人们的尊重。可以说,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学生群落,呈现的是“文革”积淀下的人才井喷状态。1977年,杨思陶参加浙江美院专业考试,并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生。浙江美院在读期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院校优秀学生习作选》,以及毕业后赴央美进修并出版的《人体美》画集,让更多的人记住了杨思陶的名字。
老杨从小生活在闽南,受闽南传统文化的滋养,向来对源自于家乡的风土人情了然于心。他的作品选题贯穿着一条主线:亲情,是一种蕴含浓郁的“在地文化”的亲情。从早期的铜版画《老树·童心》表现老华侨与孙子围绕巨大的榕树躲迷藏的生动刻画;到近期油画《踏浪行》中的渔家女肩扛海带丰收气氛的渲染;更有《林语堂》中对故乡先贤置身于蕉林深处的淡然神情的捕捉;还有他反复以宝贝闺女伟欣为模特的温馨记录。
思陶的梦想就是能够画出更多自己认为是“好画”的作品,画出更多的能够感动自己能打动别人画作来,画出自己心目中既有技艺又有情感伫留的力作。
功夫在画外。绘画本身就包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儿,何况是像杨思陶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画家。
李豫闽
2014年初夏于红门画室
主办单位: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文联
协办单位:福建省美协、厦门市文广新局、厦门市文联、厦门市美协、厦门市美术馆、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集美大学美术学院、阳光学院、福建省美协油画家艺委会
承办单位:李扬艺考学校、黑弧广告、YO艺术
策 划:曹意强
学术主持:王新伦
中国·厦门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20日至12月27日
展览地点:厦门美术馆二楼展厅
(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厦门文化艺术中心)
开幕时间:2015年12月20日 09:30
中国·台湾
即将开启……
人物介绍
杨思陶 , 男 , 一九五三年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九八二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
一九九八年结业于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材料技法研究班。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硕士生导师 ,阳光学院艺术系主任, 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