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链接进入微信专题: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E0MDYwMg==&mid=2649635120&idx=1&sn=f73fa1720648103fc3c48fac811d88d1&chksm=be96c1e589e148f3604a887fcfe09ab06bbaea43376d12fe9f4ca95b135dc32300f06aec3d1c#rd
文章根据访谈录音整理
大凡画艺,应物象形。
形的感受至关重要,却也着实困难,尤其是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写实画家,对形的准确塑造将成为一生关注的主题,但达其造诣,无法一蹴而就,多数画家未能逾越形体为其铸造的高墙,出于各种无法预知的干扰,在到达炉火纯青前就戛然而止。形体训练枯燥乏味,只有经受时间沉淀,方能品尝余味甘甜,三十人起笔同绘一位模特毅然产生三十种效果,有的雍容大雅,有的鄙俗不堪,为何气质如此迥异?优劣的评断标准又存于何处?对此我认为除了对对象敏锐的形感能力,更需美感的能力。
速写
“写实”并非单纯照搬视觉对象,你亦然无法完全复制客观自然的形象,作画过程中融入的主观意志,能产生意料之外的生动活力,赋之于形感上的美感也更纯粹动人。某种程度而言,正所谓“得之心,应之手”。这既是画内之事,又为画外之音。形有雅俗之分,美丑之别,丑也为美学中的一个范畴。不同的抉择,使你寻找你乐于待见的那个特定的“形”,那是你心中的形,有意思的形,因此在呈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双锐利纯熟的眼睛,更强调头脑的理性选择,发挥其控制和修正的能动作用。蕴藏在形中的特质,非一般人所易认识和把控,而形体的功力未达到一定程度是无法穿越形与灵之间那道似有若无的壁障。
素描
化去杂欲,躬身而食的艺术家,其磨练与创造技艺的甘苦历程受制于年岁更迭。青年时期对形神的关照凭借的是敏锐的直感,而无法言明其中过多的道理,年龄渐长,敏感度及精力遂无法企及年轻时期,但阅历的累积与专业理论的精进,方能对形的感悟言之凿凿。因此不同的年龄时段的敏感点不同,要让自己的敏感点着眼于合适的时期。
形的追求,是具象画家一辈子的事情。
《踏浪行》 油画 150x200cm 2012年2月 杨思陶
人物介绍
杨思陶 , 男 , 一九五三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九八二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 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一九九八年结业于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材料技法研究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硕士生导师 ,阳光学院艺术系主任, 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