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洁白的羽翼,尽情地舒展开来,舒展成昆仑雪峰,舒展成驰骋的风,飘逸的云。抖落的水花如雪飘舞。一只跟紧着一只,排成婀娜多姿的队列。然后,像跳芭蕾舞那样,踮起薄薄而柔韧的蹼的脚尖,引吭高歌。这样载歌载舞,是在感恩自然,感恩人类,感恩水、阳光和空气么?
须臾,触目震颤,不由得在心中拍手称赞:“呵,美!”我的视线就被马书林的笔墨色彩和线条轻轻地牵动着,慢慢地沉醉了。
马书林,他的艺术道路始于写实即表现现实生活情感的美术创作,1982年从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毕业,后留院任教。先师从王义胜研习工笔花鸟画,后于1985年入中央工艺美院张仃工作室进修。历任鲁迅美院中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副院长,鲁迅美院附中校长。其成名作《向天歌》获过全国青年美展铜奖。后来的《弄春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鹅鹅鹅》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对于中国画艺术,我一向倾向于写意大写意画,就像对书法艺术更欣赏草书或狂草一样;绝少为工笔画所吸引。个人觉得,后者极易使人束手束脚,画得呆板,缺少生气。而读到马书林这一幅工笔画,则不同。他不受工笔束缚,画得一点也不板,不但不板,还特别活泼,生动,有一股勃勃向上的冲击力和审美感染力。身上的所有美的细胞,无不为之征服而后调动起来。其对群鹅精微的描绘,对画面主体敷色、背景渲染和整体意境的营造,充分张显出了不拘实景、不尚妍丽或刻意的、自然率真的工笔写意精神。
诚然,如有的评论所言,马书林的工笔花鸟画将空间的写意性和禽鸟造型的写实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禽鸟刻画细微深入的造型中追求虚幻、迷离、清幽的境界。既具有传统双钩填彩的特征,也富有写实造型的语言特色,这使他的工笔重彩和传统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而他的骨子里一直不乏豁然旷达的写意精神。
马书林经过自身艺术探索后感悟到:“笔墨本无界。水墨画画家应该自由自在地在无边界的水墨中寻求方圆规矩,在无意识的自然中把握有意识的必然。”他喜欢看似笔墨无拘无束,而细品起来却“自由而中矩,无意而得意”之作。“迹受之于手,手受之于心,心受之于自然”,就必然离不开中国水墨画的笔墨精髓和审美情趣。
他说,他越来越痴迷于自然流露,那是本真与率真的释放,是笔与墨的有机融合,是对东西方文化的综合理解,是自然而无刻意的追求,是精神情感与审美需求的最自由最朴素的存在方式,是画家思想深层挥之不去的梦想与意象。
我觉得,马书林上述绘画体会和感想,意味无穷,颇值得从事工笔水墨或重彩花鸟画家咀嚼和深思。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马书林的工笔花鸟画风,与他特别执着的笔墨酣畅旷达、神采奔放飞扬的京剧人物写意画,不无关系。其中,都体现了一种追寻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我们知道,中国传统艺术多是非再现性的,需要通过笔墨的意蕴疏离现实生活或真实空间。这种审美距离是艺术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