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人,所以有真实的作品,所以会真实的拨动人的心弦。
白石老人的画看不出老辣,看不出苍劲,看不出没有营造的心思,看不出复杂的技法,有时根本看不出老人有什么想法,有的画甚至没有了传统绘画里的一些要素,如意境、书卷气,。没有隐藏,没有欺骗,更谈不上有取悦他人之意。总有那么一丝可亲的眼神在我面前荡漾着,显的很体贴。简单的不可以再阐述了。老人的画有的是可爱的,有的是朴实的,亦有恢弘大气的,这种种情怀我想偏偏是来自于心底无私,这里讲到的“私”不是凡事处心积虑考虑自己的“私欲”,而是不肖隐藏,毫无遮盖的,直截了当的把心放在纸上。无私本是气度,也只有这样,情感的表现才能胜过对客观事物观察。
读白石老人的画,时常令我想起一个人,那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把高深无边的佛法平民化,而白石老人则把属于文人精神领域的国画彻底地大众化。其心既不执迷风雅,也不回避时俗,亦工亦写而出入自由。从老人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技巧需要用心来引导,心比技巧重要百倍。
闻一多先生曾论说过孟浩然的诗歌,他认为,“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诗”(《唐诗杂论--孟浩然》)。我想绘画本身不是目的,绘画过程中心灵的展开才是画的真谛。
北宋的有位僧人,法号法常,他的画幽幽冥冥,冲冲淡淡,当时称之曼魉,亦称之“非画”(其作品被日本画界称之为“画道大恩人”)。而白石老人也常常出现“非画”的作品,也常令我疑心这到底是不是画了,“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棋坛圣手吴清源先生对围棋的如是说。吴清源先生对棋的了悟与白石老人对画的体会殊途同归了,两者都体现了善意,平衡、变幻的风范。
白石老人率意而慎密,肃穆却略带幽默,和法国的罗丹、西班牙的毕加索的许多绘画竟然惊人的相似。
原来大师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总是单纯、直接而豁然的。